一臺運轉57年的老式交流電動機,見證著一家國企的歲月沉淀;全球首條永磁同步電機鋼管軋機生產線,彰顯著老廠的技術突破;翱翔藍天的純電航空推進系統,勾勒出企業的未來藍圖。湘電集團以科技自立為筆,書寫出中國電機產業的轉型樣本,為工業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電機,作為驅動萬物運轉的“動力核心”,小至家用電器,大到工業裝備,其性能直接關乎產業效率與能耗水平。
在湘電集團的生產車間,全球首條主傳動采用永磁同步電機的鋼管軋機生產線正高速運轉,28臺永磁電機如同強勁“心臟”,讓每根下線鋼管既保證高精度,又實現低能耗,刷新了全球電機應用的行業紀錄。
而在航空領域,湘電自主研制的大功率純電動涵道風扇推進系統,實現了我國航空電氣化從“0”到“1”的突破。“這在我國航空領域是首次應用,從燃油航空發動機到純電航空動力系統,是整個航空電氣化領域的突破性跨越。”湘電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
這份突破的背后,是湘電半個多世紀的堅守與十多年前的關鍵抉擇。臨近退休的技術帶頭人趙東芝,特意來到展廳與一臺1963年出廠的我國第一代交流電動機告別。這臺比他年長兩歲的“老伙計”,以57年的穩定運轉創下行業奇跡。
“現在各個行業都用上了我們研發制造的中國電機,我作為見證者特別自豪和驕傲。”趙東芝的話語里滿是欣慰。如今,這家老牌電機廠已累計研制1100多項新產品,其中100多項填補國家空白,穩居中國電機行業“排頭兵”地位。
在轉型過程中,湘電也曾遭遇硅鋼片“毛刺”這只“攔路虎”。為攻克技術難關,企業自籌1900多萬元啟動智慧車間項目,技術團隊日夜攻關,最終將硅鋼片“毛刺”控制在15微米——比新生兒頭發還要纖細。在電機線圈上,研發團隊將材料厚度從0.7毫米縮減至0.5毫米,看似微小的0.2毫米突破,讓同等功率電機體積縮小15%、重量減輕10%。截至目前,湘電已自主設計生產3000多種高效節能電機,為電力能源、礦山冶金等關鍵行業輸送綠色動能,近期更有系列電機通過國家新1級能效認證,獲國內首張大機座號產品認證證書。
在“雙碳”目標指引下,湘電再次拓展新賽道。95后工程師曾四城團隊將上百公斤的航空電機部件集成至55公斤以內,推動航空電機系列化發展;1400多名技術人員組成的“人才軍團”,以毫米級精度的作業指導書規范手工裝配流程,保障高端產品品質。
如今,世界首臺套百噸級純電自卸車走出國門,國內首艘內河最大純電動運輸船順利下水,中小型高速電機核心制造基地啟動運營,湘電的轉型觸角已延伸至航空、高端裝備、新能源交通等多個領域,為岳塘區工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文/唐思雯)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