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創新交流會在十八洞舉行
湘西州“產業振興與生態治理協同發展”模式獲關注
9月12日至14日,2025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創新交流會在花垣縣十八洞村舉行,來自國家部委、科研院所等各方代表共同探討“綠水青山‘湘’約未來——生態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與生態富民新實踐”發展路徑。
湘西州創新探索的“產業振興與生態治理協同發展”模式,成為本次會議關注焦點,該州通過“前端修復、中端創新、末端保障”的全鏈條機制,展現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成功實踐。
在生態修復方面,花垣縣創新實施“種桑養蠶”循環農業模式,將廢棄礦區轉變為生態產業基地。目前全縣已建成3.4萬畝蠶桑基地,其中1.8萬畝位于涉礦鄉鎮,覆蓋廢棄礦區0.8萬畝。在創新模式方面,花垣縣十八洞村作為“湘林碳票”試點,已開發碳匯面積近萬畝,碳票價值300余萬元。今年7月成功發放首筆碳票質押貸款7900萬元。在水利資源開發方面,鳳凰縣對34座水庫實施資產確權,通過特許經營權轉讓實現財政收入3.87億元。項目改造后農村水費收繳率提升至95%,群眾滿意度達97.3%。
湘西州強化生態領域科技人才培養,與吉首大學共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人才培育基地”,10年來培養創新型人才500余名,其中60%扎根基層,成為生態建設的生力軍。
(文/楊元崇)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