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漸息,水位回落,河湖依舊。那些與險情競速、同洪峰較量的日夜卻依然歷歷在目。今年以來,多輪暴雨洪水接踵而至,襲擊三湘大地。面對嚴重的汛情險情災情,全省上下齊心協力,匯聚起防汛抗災的磅礴力量,用責任和擔當守護家園,有力保障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近期,湖南省應急管理廳推出“回眸防汛”系列宣傳報道,一同回顧風雨同舟的瞬間,感受眾志成城的力量,學習應對風險的經驗。持續更新,敬請關注。
今年以來,郴州市資興市通過明確轄區內各區域的不同風險等級,圍繞“平急兩用”避難場所綜合劃定了1218個防汛網格,制定了村(社區)“一頁式”避險轉移方案、轉移路線圖、避險轉移人員清單,通過“實戰化”避險轉移演練讓“往哪跑、怎么跑”成為風險區域群眾的“條件反射”,不斷提升防災避災意識,把“被動應對”變為“主動避險”。
“以前看云識天氣,現在最新氣象信息在手,雨下在哪、下多大,一清二楚!”鄉鎮干部的話道出了氣象服務下沉的實效。資興市為各鄉鎮(街道)統一配備氣象平板、湖南天氣APP的賬號,實時推送降雨、風力等精細化數據,實現預警信息從“被動接收落實”到“主動分析研判”,充分發揮出基層防汛防災的積極主動性,為開展群眾提前轉移避險工作提供了底氣。
“轉移后有熱飯吃、有干凈水喝,還有人照顧,比家里還安心!”這是安置點群眾的共同感受。在7月份防范應對臺風“丹娜絲”的過程中,資興市八面山瑤族鄉青腰村轉移安置點內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防汛(臺風)知識有獎競答”。在活動現場,一道道與群眾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題目接連拋出,“發生汛情,第一時間聯系誰”“入住安置點后,我們什么時候可以回家”,現場群眾爭相舉手搶答,獲勝者獲得毛巾、牙刷、洗潔精、洗手液等獎品,通過活動的形式既緩解了轉移安置點群眾的焦慮情緒,還增強大家的防范意識和能力,推動群眾避險觀念從“要我轉”向“我要轉”轉變。
防災減災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2025年,從氣象信息精準送達,到提前轉移有條不紊,再到安置管理貼心周到,一個個安穩的夜晚、一次次有序的轉移、一張張安心的笑臉,彰顯著資興市守護群眾平安的決心,更彰顯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堅守。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