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湘西那個夏天》到《阿桂的村晚》,看傳統文化如何破壁生長——
湘西非遺借微短劇“出圈”
10月26日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己略鄉夯坨村上演震撼一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孝銘帶領青年們舞動著被熾熱鐵水澆鑄的長龍,火樹銀花間,這項傳承300多年的“鋼火燒龍”絕技被鏡頭永久定格。這是微短劇《阿桂的村晚》的拍攝現場,也是湘西“非遺+微短劇+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縮影。
非遺煥新:從技藝傳承到文化表達
“每個動作都要對得起祖輩的傳承。”張孝銘在指導舞龍的小伙伴時反復叮囑。他手把手教授鐵水潑灑的角度與力道,確保這項瀕危技藝得到真實呈現。這場持續1小時的展演,既是對傳統文化的搶救性記錄,更開啟了非遺現代表達的新路徑。
在國家廣電總局“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推動下,湘西多項非遺資源煥發新生。2024年首部非遺微短劇《湘西那個夏天》以苗家女孩學鼓為主線,將德夯大峽谷、矮寨大橋等景點與苗鼓文化有機融合,成功入選總局推薦劇目,登上央視頻精品榜單。2025年,《重生之我在秦朝送快遞》《筸軍滿怒》等作品持續深化非遺與文旅的融合,形成“非遺顧問+專業編導”的特色制作模式,確保文化的精準表達。
紅色記憶:小體量承載家國大情懷
鳳凰古城文化廣場上,《筸軍滿怒》劇組正在取景。這部10集、每集3分鐘的微短劇,用“短、精、暖”的方式講述筸軍抗戰故事,巧妙融入姜糖制作、南方長城等地域元素。制片人介紹:“我們邀請紅軍后代參與演出,就是要保留歷史的真實溫度。”
在“尋美瀟湘紅”湖南省第二屆紅色微短劇大賽中,湘西選送的《一捧苞谷》同時獲得“優秀紅色微短劇”和“網絡人氣紅色微短劇”兩項榮譽。該劇改編自1934年永順縣白臘村真實歷史事件,講述當地群眾創建紅軍醫院、救治傷病員的感人故事。導演任耕心表示:“劇中紅軍留下的那捧苞谷,象征著革命火種的延續。”
同樣取材民謠的《門口掛盞燈》,則刻畫了塔臥鎮全有山帶子參軍的故事。這些作品始終堅守歷史真實與藝術表達的平衡,讓紅色記憶通過現代影像煥發新生。
產業賦能:從線上流量到線下轉化
隨著《湘西那個夏天》熱播,矮寨大橋景區客流增長40%;《阿桂的村晚》尚未播出,拍攝地夯坨村民宿預訂量已提升65%。“現在游客來了都要體驗‘鋼火燒龍’,跟著學苗鼓。”村民石大姐的苗繡作坊月收入突破萬元。
支撐這一變化的,是湘西完善的微短劇產業配套。鳳凰古城、芙蓉鎮入選“湖南省微短劇拍攝取景地”后,配套建設了專業影棚和數字化資源庫。標準化拍攝服務已服務多個劇組,在地協拍團隊培訓本地群演1200余人次。推動微短劇從線上“流量”向線下“留量”轉化。
湘西的實踐揭示,微短劇正成為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新紐帶。其成功的關鍵在于文化深耕:建立非遺、紅色資源數據庫,確保創作“有根”;技術賦能:運用4K、8K、VR等技術提升沉浸感;產業聯動:形成“創作—拍攝—衍生—旅游”全鏈條。
微短劇讓湘西州的傳統技藝被更多人看見,也讓鄉村更有活力。“傳統技藝與現代傳播在這里交融共生,每一幀畫面都在述說著新時代的發展故事。”湘西州文旅廣電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文/楊元崇)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