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前的那個秋天——1989年10月30日,共青團中央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了一項影響深遠的事業——希望工程。這項工程,如同一支飽蘸社會愛心的巨筆,在中國的土地上奮筆書寫下一篇又一篇感人的故事。
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貧困地區的許多適齡兒童因種種原因面臨著失學的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希望工程的使命清晰而沉重,它要為那些被貧困阻隔在知識門外的孩子,搭建重返課堂的臺階。每一所希望小學的建立,都意味著能有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茁壯成長;每一位受助學子,都可能在未來成長為建設祖國的能工巧匠、推動科技進步的創新先鋒。這支筆,書寫的是底線公平,讓貧困地區學生的未來融入國家發展的宏大敘事。
如今,希望工程的援助已從基礎就學延伸至更廣闊的維度:資助對象擴大到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階段;“希望廚房”守護孩子們的營養健康;“希望小學”為教室配備更先進的數字化教學設備,為鄉村學校系統培訓教師……它的目標不再是簡單地“送回課堂”,而是將重點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致力于幫助一個孩子發掘內在潛能,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核心素養。
截至2024年底,全國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捐贈235.59億元,資助學生759.65萬名,援建希望小學21144所。這些數字,不僅是一段從“無”到“有”的慈善征程,更見證了整個社會對“再窮不能窮教育”理念的堅定守護,也有助于中國教育質量的提升。
36年前,它種下的是愛的種子;36年后的今天,我們期待它培育出更為繁茂的、能夠自我生長的森林。這支名為“希望”的筆,將繼續書寫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的篇章。
(文/孫乾豐)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