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最新的《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最低工資標準情況》。數據顯示,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最低工資標準第一檔次均已邁入2000元大關。與去年7月相比,至少有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對最低工資標準作出調整。除北京、上海外,其他地區最低工資漲幅均超過8%,顯著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
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首先關系到的是民生。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對于廣大勞動者尤其是低收入群體而言,到手的錢多了,生活水平就能改善,應對生活中意外事件的能力也增強了。這份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安全感正是民生改善最直接的體現。
從更宏觀的經濟視角審視,最低工資的合理提升還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良性循環的一招活棋。今年2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3月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也明確提出,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收入是消費的前提。新增的可支配收入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無論是基本生活開支,還是改善型消費,都將為市場注入新活力。這種由收入增長帶動的消費擴張,能夠形成正向的循環傳導,對提振內需、穩定增長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
當然,工資標準上調,根本還在于企業的效益增長。這意味著,各地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拿出更精準、更有力的減稅降費、融資支持等配套措施,切實幫助企業發展。企業“活得好”,勞動者“掙得多”才有穩固的基礎。
總而言之,本輪最低工資標準上調,既是守護百姓幸福的“穩定器”,也是激發市場活力的“助推器”。期待隨著這一基礎性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廣大勞動者能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擁有更踏實的獲得感與更可期的未來。
(文/孫乾豐)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